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,傳統的技術壁壘已逐漸失效。根據Andreessen Horowitz的研究,當前AI領域的競爭核心已從產品本身轉向了分發(fā)效率?;A模型和底層工具的迭代速度以周為單位,產品更新窗口被壓縮至極限,用戶注意力高度分散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傳統護城河正在消融,速度與勢能成為決定產品成敗的關鍵要素——誰能率先搶占用戶心智高地,誰就能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。a16z最新一期節(jié)目聚焦這一重塑AI創(chuàng)業(yè)格局的深刻變革,嘉賓是Lovable聯合創(chuàng)始人Anton Osika,一位在AI產品出海與社交分發(fā)領域迅速崛起的操盤手。他所主導的Lovable在上線僅兩個月內便實現千萬美元年收入,并非源于模型技術的突破,而是深刻理解了”先聲奪人”的傳播力量。在AI領域,即便擁有頂尖技術,若無法以引爆話題的方式讓用戶第一時間感知產品優(yōu)勢,就可能被更擅長分發(fā)的競品迅速淹沒。Osika指出,AI創(chuàng)業(yè)的游戲規(guī)則已發(fā)生本質轉變。過去創(chuàng)業(yè)者可花費數月打磨產品再尋求分發(fā),如今若前48小時無法形成社交擴散,產品可能從一開始就面臨”隱形死亡”的困境。今天的AI初創(chuàng)公司面臨的挑戰(zhàn)已不再是”能否做出產品”,而是”能否迅速打響并持續(xù)飛升”。技術差異在大模型同質化趨勢下日益微弱,分發(fā)效率、話題引爆、用戶情緒調動才是決定產品生命力的關鍵。節(jié)目還將深入探討Anton所踐行的新范式:通過公開構建、直播demo、發(fā)起社交挑戰(zhàn),快速構建品牌敘事和用戶參與感;借助圈內影響者的早期介入,建立產品口碑和原生文化;通過聯動其他AI工具形成協作型”Starter Pack”,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分發(fā)協同。這些做法的共同點在于:它們不依賴巨額市場預算,也不過度依賴渠道資源,而是在社交網絡規(guī)則下,最大化放大每次產品迭代的傳播效應。在這個”不分發(fā)就等于沒做”的AI周期里,Anton Osika與Lovable所代表的打法,或許正是AI公司穿越云層、打造勢能型護城河的關鍵路徑。真正的護城河,已不再是難以模仿的技術壁壘,而是別人跟不上的速度與結構性認知差。
早起分發(fā)至關重要
在消費級AI領域,如何構建護城河?現實是現在根本沒有護城河。這個行業(yè)變化太快了——基礎模型和底層基礎設施幾乎每月都在更新,新版本每周推出!在這種動態(tài)環(huán)境下,已不可能像移動互聯網時代那樣從容構建產品。此刻最關鍵的是速度:你能多快推出產品、多快獲取用戶關注、多快占領用戶心智。每家初創(chuàng)公司都渴望產品走紅,但如今這比以往更難:AI產品發(fā)布數量龐大、迭代速度極快、社交算法變幻莫測,加上底層模型趨于同質化,實現爆發(fā)式增長愈發(fā)困難。傳統分發(fā)策略和增長手段(即便對生產力工具或專業(yè)消費級產品)也不再那么有效。用我同事Andrew Chen的話說:現在所有營銷渠道都不好用。付費拉新和SEO或許能帶來一時增長,但在消費級AI中很難實現持續(xù)留存。你必須打破常規(guī)。
為了向創(chuàng)始人解釋當前行業(yè)動態(tài),我用了一個稍顯”怪異”的比喻:創(chuàng)辦AI公司就像把鴿子拋向天空,然后祈禱它能飛起來。如今成群的AI初創(chuàng)公司就像鴿群一起振翅,它們努力加速、試圖升高,以免耗盡動力墜落。這些公司接二連三被”發(fā)射”到空中,常構建相似產品,甚至使用同一底層模型。有的鴿子剛飛起就墜落;有的能飛到一定高度后停滯,增速減緩最終精疲力竭,可能被收購或轉型;但極少數幾只會直沖云霄,穿破云層不斷上升,將其他鴿子遠遠甩在身后。它們成為主流認知的一部分,占據了用戶心智高地。即便飛上云端,在AI行業(yè)仍需不斷努力。若能更快推出新能力、新功能、新模型,就能拉開與其他競爭者的距離。
真正的護城河是勢能
這一切意味著什么?早期的分發(fā)至關重要。當然,僅靠分發(fā)帶來的熱度難以留住用戶,前提是產品能持續(xù)跟上。當你能快速迭代產品時,每次更新都是新的展示和宣傳機會。那些理解這種動態(tài)并圍繞它構建產品的公司,如Perplexity、Lovable、Replit和ElevenLabs,正在逐步拉開與其他競爭者的差距。那么如何讓”鴿子”垂直沖天、持續(xù)上升?劇透一下:目前還沒有現成成功手冊,因為此階段游戲規(guī)則是靠新奇、靠創(chuàng)意。不過,我們近期觀察到一些有效的分發(fā)策略及案例分析:
黑客松:以公開演出的形式重生
過去,Hackathon(黑客馬拉松)是開發(fā)者小圈子活動,如今更像公開表演秀:通過直播、社交媒體廣泛傳播,目的就是擴大分發(fā)影響力。AI原生工具大大降低了參與門檻。這種活動為產品支持的新項目提供了可能走紅的舞臺。例如:ElevenLabs今年早些時候舉辦全球性黑客松,展示AI語音平臺潛力。開發(fā)者基于它構建項目,從角色扮演機器人到交互式音頻應用都有。在Gibberlink demo中,一位AI語音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與另一AI對話。這段非劇本式交流引發(fā)社交媒體熱議,不僅展示技術能力,更成為文化”怪趣味”討論點:關于AI是否有自我意識,以及聲音模擬的真實性。這個事件為ElevenLabs帶來巨大曝光。
Lovable最近舉辦直播對決,一位資深設計師使用Webflow,與一位使用Lovable的AI設計助手”vibe coder”比拼落地頁制作。比賽設時間限制并直播,顯著提升緊張感。這場秀的重點不是勝負,而是展示AI如何降低設計門檻,甚至可能讓非專業(yè)者擊敗專業(yè)設計師。這既展示Lovable產品應用場景,又為社交平臺注入有趣敘事素材。
社交實驗,越”狠”越好
在上述趨勢基礎上,有些公司更進一步。Bolt宣布挑戰(zhàn)吉尼斯世界紀錄,舉辦史上最大規(guī)模黑客松,目標群體甚至包括非開發(fā)者,獎金高達100萬美元。類似地,Genspark今年春天發(fā)起社交挑戰(zhàn),鼓勵用戶嘗試擊敗它的超級AI助理。參與者向AI提出復雜或古怪問題,試圖揭示其局限性,最有創(chuàng)意或最深刻的失敗案例可瓜分1萬美元獎金池。這類活動成本不高,卻能激發(fā)大量話題和用戶互動。在中國,一家頂級風投基金舉辦楚門的世界式實驗:將開發(fā)者關進房間,僅限使用生成式AI工具,目標是盡可能賺錢。這種真人秀式噱頭顯然是表演性的,但這正是重點。實驗不僅獲得媒體報道,還在社交平臺引發(fā)廣泛討論。
AI”新手包”與聯盟打法
今天用戶往往需要自行拼接多個AI工具:生成、編輯、優(yōu)化、輸出。多工具切換令人頭疼。在這樣的碎片化生態(tài)中,合作就是力量。我們看到越來越多AI頭部公司聯手推出聯合發(fā)布或功能整合包,以組合形式傳播產品并相互引流。這些病毒式Starter Pack(新手包)展示工具協作潛力。例如:Captions與Runway、ElevenLabs、Hedra聯手打造完整視頻生成棧;Bolt推出構建者工具包,打包Entri、Sentry等AI基礎設施與創(chuàng)作工具;Black Forest Labs發(fā)布新模型Kontext時,聯動Fal、Leonardo AI等合作伙伴共同亮相。這些Starter Packs不僅是營銷噱頭,更具備真實功能整合價值,向用戶展示:從創(chuàng)意到產出,不再需要東拼西湊。此外,它們形成社交背書效應:每個合作方都為彼此增加可信度和品牌影響力。
聯合圈內影響者,建立護城河
建立護城河的另一策略是讓AI原生創(chuàng)作者、開發(fā)者和設計師為你發(fā)聲。這里說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influencer或品牌代言人。傳統influencer營銷投入大、產出低,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,轉化率低。相比之下,真正領先的AI公司開始將早期訪問權限開放給圈內有影響力的垂類原生用戶,這些人或許沒有百萬粉絲,但在特定社群、論壇(如Reddit、Discord)及創(chuàng)意社區(qū)中話語權極高,能真正影響工具口碑與采用率。例如:Nick St. Pierre是Midjourney的”天然布道者”,他早期作品廣為流傳;Luma AI向一小群AI原生創(chuàng)作者開放早期使用權限;Veo 3發(fā)布前,電影創(chuàng)作者Min Choi與PJ Ace提前試用并創(chuàng)作內容,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PJ Ace曾發(fā)推稱:”以前拍一支藥品廣告片得花50萬美元,現在只用了Veo 3上的$500信用額度、一整天時間就搞定了。”這類內容不僅是產品演示,更是帶有說服力的真實推薦,通過”圈內人”視角強化用戶認知。
直接出擊:用”發(fā)布視頻”作為分發(fā)策略
你可能聽過”show, don’t tell”,但在AI時代,它變成了”show, don’t pitch”。傳統公關對當下AI快速節(jié)奏來說太慢太刻板;相反,我們看到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團隊,僅憑一個精彩產品演示和對敘事的直覺,就打出了出圈效果。正如Kevin Kwok所說:”什么時候開始,所有新品發(fā)布都必須拍視頻了?這個趨勢轉變得真快。”中國初創(chuàng)公司Manus推出通用AI助手時,沒有召開發(fā)布會或投放廣告,而是直接在X和YouTube上傳4分鐘演示視頻,展示強大功能,瀏覽量超50萬次。
這種變化背后,還有底層轉變:越來越多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任命懂技術的增長負責人,甚至首席”撲騰官”(Chief Flapping Officer):不僅負責運營增長策略,更要親自上陣打造有趣甚至怪異的互動demo,追求能火就好的傳播效果。例如:ElevenLabs的Luke Harries不僅策劃營銷活動,還親手做項目,如為WhatsApp構建MCP服務端demo,這類項目常意外走紅。另一位類似角色是Ben Lang,早期在Notion負責制作有趣demo、小眾展示和設計玩法,已悄悄塑造了Notion的社區(qū)文化和品牌身份?,F在他在Cursor擔任類似角色,公開構建項目,把每次產品發(fā)布都做成可分享的故事和內容。
Build in Public(公開構建)
以前,增長數據是公司小心翼翼只對投資人披露的秘密。如今,越來越多AI公司選擇公開構建:把產品進度、用戶數據、營收里程碑,甚至失敗的實驗,全都曬出來。例如:Genspark在社交平臺發(fā)布推文:”45天內實現年化收入(ARR)3600萬美元?!沒錯,我們這支僅20人的小團隊,可能是史上增長最快的初創(chuàng)公司。沒有fancy營銷、沒有廣告,全靠用戶口口相傳。”他們還配上近期發(fā)布的產品清單:Genspark AI Sheet、Agentic Download Agent等。其他如Lovable、Bolt、Krea也都采取了類似做法。他們定期在社交平臺更新,從收入增長、DAU(日活用戶數),到實驗失敗的反思,讓用戶感覺自己是建設過程一部分,不是旁觀者或AI觀光客。Lovable創(chuàng)始人Anton Osika在2025年1月發(fā)推:”Lovable今天達成$1000萬年收入目標——發(fā)布僅兩個月。增長還在繼續(xù)提速。”并配上產品相較競品的優(yōu)點解讀。
這種公開透明,還帶來隱性競爭效應:當一家公司產品突破、用戶數或收入被曬出后,會激發(fā)同領域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卷起來,比demo、秀增長圖表、貼用戶反饋。這種”你方曬數據、我方也跟進”氛圍,反而推動了整個生態(tài)的傳播效率與勢能累積。
歡迎加入微想AIidea2003官方社群
Telegram訂閱群:http://iy168.cn/idea2003Daily
Twitter官方賬號:http://iy168.cn/idea2003Post
Twitter英文賬號:http://iy168.cn/BlockFlow_News
本文網址:http://iy168.cn/news/30583.html